我们一生最该坚持的习惯,就两个字“阅读”。阅读的分享主要是一方面自己做个笔记,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传播知识,跟大家共同成长,此文章为转载文章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。
赫尔曼·黑塞曾说过:“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,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。”
它们似乎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迹,但却深深地刻在你的灵魂、你的气质,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里。
下面,开始我们今天的阅读之旅吧。
今天我们继续阅读《爱因斯坦传》。
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,也知道他是个犹太人。在二战以后,犹太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。爱因斯坦曾经为它的建立奔走呼号,摇旗呐喊。
后来,这个国家曾经邀请爱因斯坦担任总统,但爱因斯坦拒绝了。
奇怪吗?为什么爱因斯坦愿意接受很多很多学术荣誉,愿意在大众面前发表各种演讲,愿意为犹太人的建国运动奔走呼号,却不愿意担任他们的总统?
可能有人会说,科学家更看重自然的奥秘,而不是权力和地位。
真的是这样吗?即使是这样,那也不等于说,他们会拒绝权力和地位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,为什么爱因斯坦不想当总统?
家庭与信仰
这个问题要从爱因斯坦的家庭和信仰开始讲起。
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,犹太人曾经在古代建立过以色利犹太王国,但是这个国家灭亡以后,犹太人就散落到世界各地,一直到现代以色列国家建立以前,犹太人都没有国家。
像他们这样散落各地,却都认同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,是很难的。
犹太人依靠的是犹太教这样一个宗教。就是只要是犹太人,就信犹太教。这样,他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民族,但是也有很多犹太人被当地的文化同化,不再相信犹太教。
爱因斯坦的爸爸妈妈就不信教,所以,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宗教的要求。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信任何宗教。
到了十岁左右,由于学校环境和同学们对犹太人的另眼相看,爱因斯坦对犹太教忽然发生了兴趣,他开始遵守犹太教的一些教义。
但是很快,在接触了科普书籍后,爱因斯坦不再相信《圣经》上说的故事,转而投入科学的怀抱。
成年以后,尤其是获得诺奖前后,德国的反犹情绪越来越重,这使爱因斯坦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犹太人的身份。
这个身份使他的同胞后来受到纳粹的迫害,使他自己的生命和自由也受到威胁。他的同胞向他寻求帮助,希望他能够为犹太人做些什么。
爱因斯坦一开始并不想掺合这些俗事。而且,他反对民族主义。
但是,最终他被说服了,开始支持犹太人建国的运动,他还建议建立一所犹太人的大学,然后到处跑,找捐款,找人。
爱因斯坦的名气使他的确比一般人更能获得支持。后来,以色列终于建国了,希伯来大学也建立了。
爱因斯坦担任了大学名誉上的领导者,当第一任以色列总统去世后,有人呼吁请爱因斯坦接手第二任总统。
在以色列,总统并没有实权,总理和内阁掌握实权。
当时的以色列总理古里安和他的同僚听到这样的呼吁并不情愿,但这个建议太有人气了,他们不得不妥协,无论爱因斯坦接不接受,至少他们要表现出希望他来的姿态。
爱因斯坦听到这个邀请,感到很可笑。因为爱因斯坦本人对犹太建国的态度不是始终如一的。建国前后,他曾经又表示过明确的反对。
毕竟,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和平主义和反民族主义。但是以色列建国后,他又改变了态度,表示了支持。
总理派来的人带着正式的邀请函,并告诉他,担任总统就得搬到以色列去住,并且加入以色列国籍。
不过,考虑到爱因斯坦更加热爱科学,他只是挂名,不用承担实际工作。
显然,当时的爱因斯坦不可能跑到以色列去定居。而且,他也没想过要当总统。
不过,面对一个邀请,他也得配合着来人把这出戏演完,他表示自己很感动,但是很遗憾,“我终生都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,缺乏才能和经验跟人民打交道,做不了官。”
为了使拒绝显得不太生硬,爱因斯坦还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犹太人民的感情:“与犹太人民的血脉联系是我一生中最亲切、最强烈的心理寄托。特别当我意识到,在世界各国中我们的处境还不稳定,更让我痛苦。”
这不仅仅是演戏,爱因斯坦说的是实情。他那种耿直的性情和对真理的执着,使他没有耐心为复杂的人情事务妥协,更不会容忍权谋技俩。
以色列总理古里安听说爱因斯坦明确拒绝了,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他对助手说:“假如他同意了,我们到底该怎么办?”“那可就真麻烦了。”
很显然,一旦政府作出的某项决定不符合爱因斯坦的心意,他必然不会同意,甚至不会默认。
这必然会给决策者带来麻烦。古里安们都是政客,他们不希望请一尊不能妥协的大神来。
幸好爱因斯坦没有想过当什么总统,否则在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中,不知道他会做些什么,对于他的科学地位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。
名气太大惹的祸
几乎人人都想出名,可是一旦出名,又会嫌麻烦。
不是有句话说,人怕出名猪怕壮吗?因为盛名之下,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,不然随时会惹来批判,毁于一旦。
还有人因为出名,被人惦记,暗算,惨遭横祸。
爱因斯坦是个名人,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名人。他当年的名气之大,在访问美国的时候,所到之处,万人空巷,就是跟今天的国际巨星出场相比也毫不逊色。
而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对这种大场面一点也不怯场,相反,他很善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,向那些热情的大众挥手致意,跟他们谈笑风生,好像他本来就是个明星似的。
但有时候,他也为自己的名声感到烦恼。二战期间,德国人出价2万马克要追杀他,就因为他是犹太人的杰出人物。
到了美国,因为他在科学上的重要性,加上他的性格原因,联邦调查局对他不放心,一直监控他的生活和工作。
爱因斯坦是个喜欢孤独沉思的人,他并不喜欢生活中老有人打扰。
而且,面对自己的名气,他常常刻意低调。在给家人的遗嘱上,他要求执行人把他的尸体全部火化,并把骨灰秘密撒掉,不要举行葬礼,不要开追悼会。
他不希望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用品被当作圣物,被人利用。
但是,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因为他的名气,因为他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,因为他被看作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,有人对他的大脑感兴趣。
当我看书看到这段故事的时候,心理感到一阵毛骨悚然。
你能想象吗?一个人死后,有人对他的头下手,把他的大脑拿走,并且做成切片,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,一直泡了几十年,并且被带着到处飘荡,还时不时从里面拿出几片来看看,或者再切成更小的部分做实验。
关键是,这不是虚构的故事,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,就发生在伟大的爱因斯坦身上。
在爱因斯坦去世后,普林斯顿医院的医生哈维负责进行尸检。
通常情况下,尸检的医生们都会悄悄保留部分尸检的器官用作医学研究,一般来说,病人家属也不会太介意。但是爱因斯坦在遗嘱里明确写了,要把自己完全火化。
他不希望自己的任何一个部分被人留下来当圣物崇拜。
不久,普林斯顿一所中学的教室里,老师问学生们最近有没有听到什么新闻。
一个女孩自豪地说,爱因斯坦去世了,她觉得自己是第一个给出消息的。
没想到,后排一个男生说道:“我爸爸拿了他的大脑。”
消息不久就传到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耳中,他愤怒了,立刻打电话给医院。医院找到哈维。
这位医生向汉斯做出了耐心的解释,居然最终得到了汉斯的谅解和同意,可以继续保留爱因斯坦的大脑做医学研究,以帮助人们解开天才的秘密。
他向汉斯承诺,一定会保存好爱因斯坦的大脑。
很快,很多人联系哈维,希望能获得爱因斯坦大脑的一部分,哈维都拒绝了。
他后来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切成了两百多块切片,用福尔马林浸泡保存。
但是哈维并没有什么有用的发现。后来的合作者也只有少量的研究。
爱因斯坦怎么也没料到,自己会在死后被这样糟蹋。事实上,不仅仅是大脑,爱因斯坦的眼球也被他的眼科医生摘走了,并保存在一个保险箱中。
糟蹋他的人哈维,因为未经允许藏匿了病人的大脑并拒不上交,后来被医院开除,后半生颠沛流离,家庭破裂,过得很糟。
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的大脑,估计他会立刻归还或者上交。但这是爱因斯坦的大脑,哈维坚持认为,自己在做一项伟大的研究,是会有益于人类的。
哈维流浪了半生,也带着爱因斯坦的大脑游荡了很多地方,最后他明白自己有生之年等不到有用的结果,为了保住这个给他带来厄运的大脑,他开始寻找愿意接收的人。
他联系过爱因斯坦的孙女,希望把大脑给她,没想到最终被拒绝了。
人死之后,无论他本人还是家属,最大的希望莫过于平静,但是爱因斯坦却不得安宁。
而偷他大脑的人也仿佛中了魔一样,不惜丢工作,不惜离婚,不惜流浪,也要保住这个大脑。
当然爱因斯坦的家人也非常不满意,最后还拒绝接收。
可以说,这件事让两家人都不开心。
更可悲的是,很多人认为,仅仅爱因斯坦一个大脑,并不能得出什么有用的东西,因为样本量太少。
如果是这样,这一切岂不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恐怖闹剧?
这一切能怪谁,也许只能说是名气太大惹的祸,整个闹剧让人不得不感慨那句话,人怕出名猪怕壮。
【结语】
爱因斯坦在世时拥有巨大的名气,也遭受过名气带来的烦恼,更在死后受到摧残,这实在是名气的悲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