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一生最该坚持的习惯,就两个字“阅读”。阅读的分享主要是一方面自己做个笔记,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传播知识,跟大家共同成长,此文章为转载文章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。
赫尔曼·黑塞曾说过:“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,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。”
它们似乎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迹,但却深深地刻在你的灵魂、你的气质,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里。
下面,开始我们今天的阅读之旅吧。
这是一本引领普通人,通往财务自由之路的理财工具书。
相信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,每月刚到手的工资总是不知不觉地被花光,想为自己获取更多的财富却总是不知从何下手。但其实,理财的门槛可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。
我是公众号“简七读财”的创始人,从2013年至今,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“说人话”的理财知识科普平台。在这五年间,我和团队立足小白理财教育,始终坚持用最简单生动的语言,深入浅出地将理财知识讲给人们听。
毕竟,赚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学会理财、培养经济头脑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。希望这一次的共读,能对大家重新审视金钱这件事有所帮助,并为各位的财务自由路铺下第一块基石。
第一天,我们想从理财思维入手,探讨一下什么才是看待金钱的正确方式。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。
富人vs穷人,难道差的只是钱?
相信,不少人在参加毕业后的同学聚会时都有这样的体验:曾经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的同学,生活差距越来越大。那些曾经看起来资质平平的人,可能成了班里最富有的人,而当时看起来前途无量的人,现在却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。
明明起点都差不多的人,差距是怎样拉大的呢?
要知道,财富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,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。但除了技术和运气因素之外,那些从无到有创造和保持财富的人,其实还是有不少思维上的共通之处的。
这可能让你联想到了所谓的“富人思维”,那究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称得上富人思维呢?
在此之前,我想先给大家介绍另一个概念,叫作“吸引力法则”。
吸引力法则可以简单定义为 “你关注什么,就吸引什么”。也就是说,你关注的事情往往最有可能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。
比如此时此刻,是什么吸引你点开这本《好好赚钱》并与我共读的?这可能与你对理财或财富保持着持续关注有关。
如此说来,变得富有也是一样,我们越积极地关注和追求财富,越能提高我们变得富有的概率。而所谓的富人思维,其实就是那些能提高我们与财富的亲密度的思维方式。
那具体说来,如何培养自己的富人思维呢?
突破稀缺陷阱,成就富人思维的关键
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上这样的困境,当我们越缺钱时,就越容易在意钱本身而忽略了其他东西。比如,为了保住现在的工作,我们很可能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其他职业方向。
而同样的道理,在《史记》里也能找到。
春秋末期,有个名人叫范蠡,他的二儿子因在楚国杀人而被拘捕,眼看就要被砍头。范蠡本想派小儿子去救人,但拗不过大儿子非要去,只能同意让大儿子到楚国找一个叫庄生的人,并送给他千两黄金。范蠡告诉大儿子庄生会把人救出来,但千万不要过问其中的原委。
大儿子照办,庄生于是进宫劝楚王大赦。当二弟眼看就要获救时,大哥不平衡了。原来天下就要大赦,那庄生岂不是白赚了千两黄金?于是把钱要了回来。庄生立刻进宫,让楚王取消了大赦。最后,大哥只能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家了。
范蠡很伤心,但他说其实自己早知道结果会这样。
因为大儿子从小跟着他白手起家,非常爱惜钱财,必然会斤斤计较,反而坏了大事;而小儿子从小生活优渥,并不吝惜钱财,反而有可能把事情办好。
听完这个故事,不知各位作何感想?
在我看来,虽然范家的小儿子不见得一定是个厉害的商人,但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,他的做法可能会更接近“富人思维”——
那就是不把囤积金钱本身当作金钱的价值体现,而是以通过金钱获取的好处来衡量它的价值。
这一点,其实是培养富人思维的核心,却也是我们最难以跨越的一点。要知道,钱是一种资源而非目的,资源在流动和交换中为我们带来的长期价值才是更重要的。
但我们大多数人,都把银行账户上数字的多少当做人生目标,这种守财奴般的金钱观不但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,反而会让我们在盲目追求财富的路上,忘却人生根本的意义。
所以,养成富人思维的第一步,请切记:跨越稀缺陷阱,把钱当作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
注重长期回报,别贪图眼前利益
在不少富人的成功事例中,我们都会发现,他们在面对不同选择时,更倾向做一些艰难的选择,只要这些选择能让他们享受更长期的利益。
在投资领域中,巴菲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,他就是一个注重长期回报,并为自己收获股神称号的人。
但从天性来说,其实人类天生是不擅长选择长期回报的。大脑很喜欢欺骗我们。当我们面对当下的好处时,大脑中更原始的奖励反馈系统开始工作,会产生相应的激素让我们感受到渴望。
但当我们想到未来可能获取的一些好处时,大脑的反应则较为迟钝,并不会让我们太兴奋。
正因如此,哪怕是聪明人,也会做出不少缺乏理性的选择:明明嚷着要减肥,却一次次选择再吃一点;明明知道应该长期投资,却总忍不住高买低卖;明明知道要坚持运动,却以坏天气为借口在家休息……
其实我们都知道,在眼前的好处和长期的回报之间,孰轻孰重。但为何只有少数人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,做出理性的选择呢?
其实,只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小技巧,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决策中更理性的选择长远回报。
练就富人思维两步法
既然知道长期回报的重要性,那么如何避免自己做出冲动选择呢?这里,我给介绍几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,只要你坚持运用到未来的决策当中,想必会收到一些效果。
第一步:面对诱惑,可以使用冷却法或隔离法。
●冷却法:在做出任何决策或举动前等待至少10分钟。在这10分钟内,认真思考你是否有更好的选择、更长期的好处、等待是否更值得。
在双十一期间,不少人都会因为诱人的折扣而加满购物车。但是,在盲目剁手前,如果花十分钟审视一下自己的购物车就不难发现,有许多东西你是因为低价而想买,并非真正的需要。
此时,不妨再想想自己的理财大计,可能就能帮助你完成一次不理性消费前的“断舍离”哦~
●隔离法:创造与诱惑的物理距离。比如远离想吃的甜品、在学习工作时间断网等。
运用到理财上,就可以是每月拿出收入的10%放进无法用于消费的账户里做强制储蓄,或者干脆为自己签订一个基金定投,避免月光。这些都是有效将一部分钱隔离为存款的好方法。
第二步:面对选择,使用未来法则。
学会了上述两种方法,可以帮你避免做出冲动决定,而未来法则,可以帮助你时刻牢记和强化你的长期目标。
人之所以容易贪图眼前利益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长期回报对我们来说相对遥远又抽象。
因此,想要时刻提醒自己关注长期目标的最佳方法,就是尽量运用想象力,具体化自己达成目标后的未来收益或奖励。
不仅是物质上的变化,还有心理上的自由,必要的时候把这些未来收益记录在笔记本上,以便时刻提醒自己长期的目标是什么。相信,你在面对选择时,将更加理性。
所谓富人思维,如果概括起来,应该是一种不给自己设限,充分利用包括钱在内的所有资源努力达成目标,而不局限于自己现在的处境和条件的思维方式。
以上的一些观点和技巧,是帮助我们掌握富人思维,迈出财务自由之路的第一步。好在,我们并不需要先变成富人才能拥有富人思维。
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可以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去掌握。
事实上,并非所有的富人都一定具备富人思维,穷人也未必没有富人思维。
我们身边时常可以看到穷人变富、富人变穷的案例,其实就是这些富人思维在慢慢发生作用。
所以,想要学会好好赚钱,我们需要从转变思维入手。
记住:盲目地追求财富很可能会本末倒置。
没买保险?可别先急着投资
今年暑假,一部《我不是药神》可以说是风风光光横扫了整个票房市场。相信每一个看完电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。不论是感慨生命无常也好,探讨人性光辉也罢,影片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。
而我在看完影片,走出电影院之后,反复问了自己一个问题:如果有一天意外和疾病降临,我到底能做些什么与它抗争呢?
这一思考,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近期的遭遇。
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业务骨干,工作非常努力,每天加班加点之余,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提升自己。在北京打拼了五六年,工资涨了好几倍,但北京高昂的房价依然让他望尘莫及。等准备结婚时,他才发现这些年手上的存款还不够首付。
失意混杂着房子的压力,朋友开始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,却因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。
住院期间,我去探望,躺在病床上的他向我诉说这次手术花了多少钱,而病假又导致他损失了多少收入,眼看着积蓄一天天花光,不知如何是好……
《我不是药神》的情节和朋友的遭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。
我忽然发现身边许多平时看起来收入不错的人,实际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,更可怕的是,他们对自己的脆弱一无所知。没病没灾的时候可能都有万般压力,更别说遇上个意外了。
所以,不得不说,赚钱重要,保障更重要。
因此,在分享理财心得之前,我想和大家聊聊保险这件事。
你也是因为这个,才不愿买保险的吗?
不知你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受,当与身边人聊起买保险时,不少人都有抵触情绪,而他们抵触的理由却大致相似:
1、保险公司理赔难
“保险公司都是骗人的,真出了事根本不会理赔。”这可能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。再看看网络上铺天盖地关于“商业保险理赔难”的新闻,更是让人对此失去了信心。
但在我看来,这锅还真不该保险公司来背。为什么呢?
要知道,网上之所以很少能看到理赔顺利的案例,恰恰是因为顺利的太多了,根本就算不上新闻,因此反而被公众忽视了。
类似的,我们不时会在新闻中看到飞机失事的消息。但事实上,99.99%的情况下安全降落才是航空公司的常态。
而在出现理赔纠纷的案例里,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投保人在买保险时,对保险保障的范围、甚至对自己购买的产品缺乏认知,或者有误解,结果遇到问题时,才发现自己买错了,或者有错误的预期,导致纠纷。
换句话说,对保险缺乏了解才是“买了不赔”的主要原因。
保险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,却是我们转移生活中重大风险的工具。但凡是工具,一定有特定的适用场合,需要我们提前就做好充分的了解。
2、保险不出险,钱就白花了
除了由一些负面新闻导致的对保险业的误会,还有不少人会抱着“保险不出险,钱就白花了”的想法而不愿投保。
其实,用划算不划算来衡量保险,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出发点。
要知道,一旦保险出险,无外乎生老病死,都是大家不希望发生的事情。理性的考虑应该是,宁愿自己买的保险永远用不到才对。
况且,保险最基本的属性是保障,我们买保险,是为了用一个较低的成本,去转移我们不能承受的巨大风险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,现在你想停车买个早点,但又不愿付10元钱的停车费,就在早点铺子门口稍微停了一下,结果被罚了200元。
10元的停车费和200元的罚单,任谁都可以轻易做出选择,但仍有不少人选择把车停在了早点铺门口。因为10元的停车费损失是确定的,而200元的罚单是不确定的,许多人正是因为侥幸心理而选择铤而走险。
在意外发生前,人们会在1000元保费的确定支出和50万保额的不确定损失间摇摆不定。
但如果来个逆向思维,考虑到风险发生后,损失往往是巨大且无法承担的,比如当突发疾病带来的几十万元医疗费用无处着落时,保险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。
还有些人,在买保险时,想要选择那些会返钱,或者有确定给付的产品。
我们不如还是想一想,如果你想要既能避免罚单,又能返200块钱的服务,这个停车费该有多贵?
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建议大家,买保险,优先考虑纯保障的产品,而不是含有返还或者理财属性的产品。
一旦涉及储蓄和返还的功能,就需要我们从理财的角度去衡量了,反而容易偏离保障的初衷。
买对人,构建保障第一步
既然了解了保险的重要性,那到底给谁买?如何买?成了主要问题。
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我们此处所提到的保险是侧重于保障功能并非理财功能的。
在构建一个健康的财务投资体系之前,先给自己配置相应的保障,就如同我们在开车之前先为自己系上安全带一样必要。
那么保险到底应该买给谁呢?
相信很多人一上来就会优先考虑父母和孩子,毕竟他们是我们最关心的人,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,但保险的实质是转移无法承受的风险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顶梁柱遭受重大风险,是对整个家庭最大的打击。
孩子一般不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,又有长辈的呵护。
而拿着退休金的老人,收入不比年轻人高,在购买重疾等健康类保险时,要交的保费却比年轻人多得多,很可能会出现保费和保额差不多,甚至超过保额的情况,因此也不太划算。
所以,真正最需要购买保险的,首先应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——我们自己。
那么,到底如何为自己配置一份合适的保险呢?
买对保险,不花冤枉钱
目前,市面上的保险五花八门,如果单纯地比较产品,相信不少人都会陷入迷茫。
因此,我们买保险的出发点不应该是产品本身,而要回归风险,根据你的人生阶段和实际需求辨别轻重缓急。
首先,我们要理解不同的保障产品所转移的风险,去满足不同的保障需求。
普通家庭最常见的保障产品需求有四类,意外险,寿险,重疾险和医疗险。对应转移的分别是死亡、残疾和疾病的风险。
其中意外险保障意外导致的身故和残疾;因为只保障意外导致的风险,发生概率较低,所以保费也较为低廉,这款产品,推荐一家人都可以配上。
寿险保障符合约定的身故风险,适合有经济责任的家庭成员配置,如果发生风险,可以拿到一笔钱偿还房贷等债务、或者给家人和孩子做好充分的经济准备。
重疾险保障重大疾病,一旦发生符合约定的重大疾病,可以获得一笔确定的赔偿。
而医疗险针对我们的大额医疗费用支出,进行补偿。
不少人看到两种健康险可能会有点疑惑:“买了重疾险,还要买医疗险吗?两种保险产品的区别在哪里?”
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。
小A和小B不幸都患上了重大疾病,且都花掉40万元左右的医疗费。
不同的是:小A买的是一份5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,在确诊后不久,就按理赔流程通过申请,获得了50万元的全额赔付;而小B买的是一份100万元保额的医疗险,治疗期间的费用需要自己先行垫付,治疗后,才能通过账单来报销,并且没有额外补偿。
所以,简单来说,重疾险就是一旦确诊重大疾病,就可按照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。不管之后会花多少钱治疗,这笔赔偿金是全额给付的,且金额固定。
医疗险,则主要用来报销医疗费用。无论是重疾,还是意外,只要发生医疗费用,就按照规定对医药费用进行事后报销,且无额外补偿。
其次,我们还要结合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家庭成员角色,去有选择的配置。
单身期,一般建议趁身体健康尽早配置意外险和重疾险,并且补充医疗险。
到了家庭形成期,尤其是买房以后,随着家庭经济责任大大增加,应该增加寿险配置。
而随着年纪渐长,步入老年后,则应以意外险为主,根据身体状况还可以适当补充医疗险、防癌险等。
【今日话题】
今天的读书内容,到这里就结束了。不知道现在的你,对于保险这件事还有什么其他疑问?假如现在需要你动手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保险规划,你又会如何配置?请把你的疑惑和想法在评论区里告诉我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