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一生最该坚持的习惯,就两个字“阅读”。阅读的分享主要是一方面自己做个笔记,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传播知识,跟大家共同成长,此文章为转载文章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。
赫尔曼·黑塞曾说过:“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,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。”
它们似乎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迹,但却深深地刻在你的灵魂、你的气质,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里。
下面,开始我们今天的阅读之旅吧。
大家好,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——《今日简史》
四年前,尤瓦尔•赫拉利的《人类简史》横空出世,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。2016年,他的《未来简史》再度惊艳四座,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,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。
现在,“简史三部曲”收官之作《今日简史》推出,将目光聚焦到当下,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。
在开始今天的内容前,我们要提到一个词,叫 “吓尿指数”,是说一个人去到多久之后的未来会被吓尿。
比如乾隆突然踏入时空隧道,穿越到了200多年后的今天,看到满眼的互联网、视频通话、移动支付,更别提无人驾驶、人工智能等黑科技,像他一个还不知道“电”为何物的人,震惊、惶恐、三观颠覆,这些词恐怕都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。这里吓尿指数大概就是200年。
然而,同样往前推200多年,明嘉靖皇帝要是穿越到乾隆时期,可能就觉得不过如此,并没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,适应起来毫无压力。
所以说,不同时代要想经历吓尿体验,间隔的年数是不同的。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,吓尿指数正变得越来越短。
换句话说,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指数级的变化。“吓尿指数”的提出者、未来学家雷·库兹韦尔认为,人类在21世纪的进步将是20世纪的1000倍,下一个吓尿指数可能只需要几十年甚至更短。
身处这个时代浪潮中,我们感受尤其明显。1997年,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加里·卡斯帕罗夫,引发全球热议。
而时隔20年后,计算机打败人脑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了。现在关注的是机器与机器的对决。2017年,谷歌的AlphaZero 程序击败了2016 年的全球计算机国际象棋冠军——Stockfish 8 程序。
更可怕的是,AlphaZero 从零开始学习国际象棋,到准备好跟Stockfish 8 对局一共用了多久呢?
4小时。你没看错,就4小时。
面对这样一个指数级变化的世界,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未来?或者说,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来提前应对未来?
《人类简史》《未来简史》作者、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在新作《今日简史》中,从科技、政治和个体价值多个维度,提出了关于未来10年的重要判断:
数据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产
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,数据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资产。数据争夺赛已经开始。
数据巨头们现在评估APP和产品的标准已经不是能赚多少钱,而是能收集到多少数据。有些产品哪怕不赚钱,甚至短期内亏损,但只要能获得数据,就价值连城。
所以,不管数据有什么用,最好先有了再说,因为这可能就是控制和塑造未来生活的关键。
至少在目前,人们都还很乐于放弃自己最宝贵的资产(他们的个人信息),来换取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和可爱的猫咪视频——就有点儿像某些非洲原住民部落,不经意间就把整个国家卖给了欧洲国家,来换取廉价的珠子和饰品。
以后几乎所有决定都得依赖网络,想阻止数据外流的难度可能越来越大。
谷歌、Facebook这些数据巨头靠提供免费信息、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,但是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取得我们的大量数据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们早已不是他们的用户,而是他们的商品。
从长期来看,只要他们取得足够多的数据和运算能力,就能破解生命最深层的秘密,不仅能为我们做选择或者操纵我们,甚至可能重新设计生命,或无机的生命形式。
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时候,当“在线”成为一种生存方式,政府是否应该对数据公司征税?数据到底该归谁所有?是企业、政府,还是个人?
大数据算法可能会抹去自由,同时也就可能创造出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,让所有的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。
因此,数据所有权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。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,世界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灾难。
你可能每10年就得换个职业
随着基因工程、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的不断进步,人的寿命可能会延长到120岁以上,养老产业很可能成为人类劳动力市场成长最快的行业。
库兹韦尔(“吓尿指数”的提出者、未来学家)甚至认为,到2050 年,只要身体健康,钞票也够多,人类都可以大约每10 年骗过死神一次,从而长生不死。
寿命延长后,人类社会的家庭结构、婚姻和亲子关系、个人职业生涯,以及整个社会的保险、退休金、卫生系统和财政制度等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想象一下,如果能活到150岁,就算40 岁才结婚,后面仍然有110 年可活,多次结婚的情形可能会日益普遍。
个人的职业生涯将会比现在长得多,今天50岁的你可能已经不想改变,追求稳定的下半生了,但在未来,可能到了90岁仍然必须每天学习新知识,甚至每10年就得换个职业。
失业的威胁不只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兴起,而是因为信息技术+生物技术的融合。未来,别说一辈子做同一份工作了,一辈子做同一个专业领域也不太可能。
人类与其想赢过人工智能,不如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的维护和运用上。
比如说,因为无人机取代了飞行员,有些工作确实消失了,但同时在维护、远程控制、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。
因此,未来几十年的就业市场的特点,很可能在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,而非竞争。从警务到银行等各个领域,“人类+人工智能”的表现都能超越单纯的人类或单纯的计算机。
未来,当机器替代人类做了大部分工作,我们正在进入一个“后工作时代”。
工作,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,而人类作为一种具有虚构能力的生物,其对人生的满意度主要来自对意义和社会认同的追求,这可能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。
未来,一个幸福社会的标准更多来自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,而非物质需求。
我们要保护人类,而不是保护工作;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,保护其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。全民基本收入、全民基本服务或许是一条出路。
货币体系面临大变革
今天的金融体系已经变得极为复杂,而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改进,金融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没有任何人类能够理解的领域。
点对点的区块链网络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,可能会让货币体系彻底改变,激进的税制改革也就难以避免。
例如,未来的交易可能多半不需要再使用本国货币甚至任何货币,国家将不可能再针对货币所得来收税。因此,政府可能需要推出全新的收税方式,例如可能针对信息来收税。
你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少
人类很少真的自己思考,而是以群体为单位来思考。虽然每个人其实懂得很少,但我们以为自己懂得很多,而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存在于他人脑中的知识也看做自己的知识。
人类对群体思维的依赖,使我们成为世界的主人。然而,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,我们正在陷入知识的错觉和群体的无知。
同时,我们的生活被社交媒体所塑造,真相早已不存在,想要分清现实和虚构,你需要保持科学精神,寻找真理。
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给孩子太多的信息,太多的既有技能,而技术的发展可能让这些东西很快过时。过去,听大人的话会是安全的选项,但今天他们告诉你的很可能是过时的偏见。
想适应未来的世界,现在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是“4C”,即批判性思考(critical thinking)、沟通(communication)、合作(collaboration)和创意(creativity)。
或者说,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,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。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,学习新事物,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。
随着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,要操控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会变得更加简单。倾听内心的声音,这句心灵鸡汤版的人生格言可能会害了你。
等到谷歌、亚马逊等数据巨头掌握了你的大脑数据,他们“黑进”你的生物操作系统,可以轻松按下按钮,操控你的行为。
到时候,你很难分清是自己内心的声音,还是营销专家的销售话术。面对这一切,你必须要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,为自己的人生保留决策权。
孩子现在学的科目,大多数都没用?
今天出生的婴儿,到2050年就是三十出头,他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,甚至到了二十二世纪还是个积极的公民。
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,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二十二世纪的世界里存活,甚至大展身手?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?才能过得幸福?
让我们回到一千年前的1018年,当时的人相信未来不会有什么不同。他们也许会猜想1050年宋朝可能灭亡,也可能发生瘟疫,让几百万人丧命。
但就算到1050年,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或织工,预期寿命还是大约只有40岁。所以,宋朝的贫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编织,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、骑马射箭,教女孩三从四德、当个好妻子。
毕竟毫无疑问,这些技能到了1050年还是很重要。
然而,我们完全不知道2050年会是什么样子,我们不知道人类将如何谋生,不知道军队或政府会如何运作,也不知道两性关系会是什么模样。
一旦科技让我们得以设计改造人类的身体、大脑与心智,之前的一切都会被推翻。因为有了生物工程和直接的脑机接口,就连人体本身也可能有前所未见的改变。
所以,现在孩子学的各种科目技能,绝大多数可能到了2050年再也没有用途。
当下,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,很多错误的、不重要的信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。只要上网点一下,你就能知道叙利亚遭轰炸的状况或是南极冰盖融化的最新情形,然而网络上众说纷纭,实在难以判断何者可信。
除此之外,也因为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,也就令人难以专心,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些八卦。
在这样的世界里,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,就是更多的信息。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,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、判断哪些信息才重要,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,组成一个整体的世界观。
事实上,西方教育的理想在几百年来一直是如此,但至今,很多西方学校也从未认真加以实现。教师只是把资料硬塞给学生,再鼓励学生“自己思考”。
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。我们在未来这几十年的教育,将会影响“生命”本身的未来,而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目前的世界观来做出这些决定。
稳定将是未来时代的奢侈品
我们并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,所以我们也不会知道人类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。我们可能投入大量的精力,教孩子如何用C++、怎么说英语,但可能到了2050年,AI比人类精通这些技能。
所以,我们该教什么呢?许多教育专家认为,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“4C”:批判性思考、沟通、合作、创意。
更广泛地说,学校应该别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,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。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、学习新事物,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。
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,人类不只需要发明新的想法和产品,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。
这么做的原因在于,随着改变的脚步加速,“作为一个人”的意义也可能不同。在1848年,几百万人失去了乡间农场的工作,迁移到大城市上班。但他们只要能找到工作,就能安稳待上一辈子。
但到了2048年,人类可能要面临的就是迁移到网络空间、流动的性别认同,以及计算机植入装置所带来的新感官体验。
在25岁的时候,你的个人简介可能是“25岁女,住在北京,时尚业”。但到了35岁,就变成“年龄调整中,非特定性别”,再到了45岁,就连“约会”和“自我定义”都成了过时的概念,只要等待算法帮你找到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。
还想要从时尚设计找到人生意义吗?现在算法的作品已经比你强太多了。此时,你也才45岁,后面还有好几个十年。
在未来,无论是个人或整体,人类将愈来愈必须面对以前从未遇到的事物,像是超高智能机器、基因工程打造的身体、能够精确操纵自己情绪的算法、急速袭来的人工气候灾难,以及每过十年就得换个专业。
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。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,为了手上的这些技能、生涯、身份和世界观,你已经投入太多时间心力,并不想重新再来过。
然而在二十一世纪,“稳定”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。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、工作或世界观,世界只会咻地一声超越你,把你远远抛在后方。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还有点用,就需要能够不断学习、重塑自己。
然而,要教孩子拥抱未知、维持心理平衡,要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来得困难许多。
人的韧性不是光靠着读书听课就能培养出来。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,通常连他们自己的心态也还不够灵活。
听大人的话可能很危险
所以,如果有个15岁的孩子,困在某间观念过时的学校,我能给他的最好建议就是:不要太依赖大人。
多数的大人都是一片好意,但他们就是不懂现在这个世界了。在过去,“听大人的话”会是个相对安全的选项,但二十一世纪不一样。
变化的脚步愈来愈快,你永远无法知道,大人告诉你的到底是永恒的智慧、还是过时的偏见。
所以,到底可以依赖什么呢?也许是科技?这会是个冒险的选项。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科技能帮助你达成目标。
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科技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、控制你的生活。特别是随着科技愈来愈了解人类,你可能会发现,好像是自己在服务科技、而不是科技在服务你。
有没有看过街上的人像僵尸一样游荡,脸几乎贴在手机上?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科技,还是科技控制了他们?
那么,你是该依赖自己吗?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,我们在脑里听到的那些声音绝不值得信赖,因为这些声音反映的总是意识形态的洗脑手段、商业广告的殷殷召唤。
随着生物科技和机器学习不断进步,要操纵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只会变得更简单,于是“顺从你的渴望”就会越来越危险。
要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,就必须下定决心、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。要知道自己的本质、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。
在《今日简史》这本书所提出的诸多建议里,这绝对是最重要的一条:认识你自己。这项建议的迫切性更是前所未见,因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。
百度和政府争先恐后,都想非法入侵你。不是入侵你的手机、也不是黑进你的银行账户,他们想入侵的就是“你”、以及你的生物操作系统。
你可能听过,有人说这是个黑客攻击计算机的时代,事实上,现在是个黑客攻击人类的时代。
算法现在正看着你,看着你去了哪里、买了什么、遇见了谁。再过不久,算法就会监视你走的每一步、每一次的呼吸、每一次的心跳。
靠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,算法对你的了解只会愈来愈深。而等到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,就能控制你、操纵你,而且你无力抵抗。
当然,你也有可能很高兴能把所有决定权都交给算法,相信它们会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决定。那么你就什么事都不用做。
然而,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、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控制权,就得跑得比算法、百度和政府更快,在他们之前就认识你自己。